所谓粮食产业化经营,就是集粮食生产、收购、销售、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于一体,用现代科学方式组成的有机产业链。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传统粮食经营向现代粮食经营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面完成的情况下,作为粮食部门,应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新形势下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的伟大战略部署。粮食部门直接服务“三农”,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粮食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放心粮油进农村”、“居民厨房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积极探索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途径。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粮食企业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可以利用的土地和资产很多,另一方面,粮食经济发展薄弱,骨干龙头企业较少。粮食企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对粮食经济有强劲带动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应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从而带动粮食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结合粮食企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采取内涵改造、低成本扩张等办法,重点培育一批粮食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在设备、技术、产品、市场方面的优势和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容、资金、网点方面的优势,实现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的联合,优势互补,不断把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四是研究优化分配机制和规避企业风险的办法,合理优化组合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搞好经营网络建设,巩固发展两个主渠道。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和完善粮食购销网络和城乡主食社会化供应网络。一方面,建立新型粮食购销网络,培育以粮食购销公司和骨干粮食企业为龙头,以基层购销企业为依托,以农村粮食经纪人为积极力量的粮食购销网络。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扩大经营网点的覆盖面,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粮食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组织建设,引导粮食企业与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掌握粮源。努力探索“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村粮油食品连锁店,将基层购销企业改造成粮油超市和连锁店,以粮油经营为主业,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用品销售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等多种经营,巩固和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网络,充分发挥粮食购销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城乡主食供应网络,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构建“居民大厨房”为目标,大力发展食品供应网点,占领城镇主食供应阵地。按照合理定位、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引用现代营销方式和理念,大力发展快餐连锁经营,通过承包学校、企业、机关和部队食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经营规模,加快推进城镇主食供应社会化进程。围绕居民一日三餐动脑筋作文章,努力使城镇居民主食社会化供应延伸到千家万户,充分发挥居民主食供应主渠道作用。
3、大力推广订单收购,建立粮食产购销利益链。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由重生产轻经营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转变,这就为粮食订单收购奠定了基础和前提。粮食部门应把粮食订单收购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切人点,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建立粮食订单收购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粮食订单收购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利益驱动等相结合的做法,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农业、科技、种子、农资、农机等部门的联合,共同推进粮食订单收购的开展。不断完善订单收购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规范完善订单收购合同,明确订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要详细、严密、操作性强。严格履行合同,切实做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取信于民,提高粮食订单收购合同履约率。
4.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粮油加工向精深发展。科技创新是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粮食企业应把粮油精深加工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搞好定向协作,引进新技术,嫁接改造老企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延伸生产链条上做文章,向粮食精深加工要效益,向粮食转化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制开发要效益。高度重视粮油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督,实现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检验、包装、市场准人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做到安全生产、优质高效。
5、抓好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用增量盘活存量。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是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应把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增长点,树立粮食以外就是外的开放观念,充分利用粮食企业现有资产、土地等优势,制定鼓励政策,多形式招商引资,多渠道吸收资金和项目。通过业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不同形式,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腾笼换鸟”、“退城进郊”等模式,盘活城区存量资产,在经济开发区或城郊结合部兴建粮食产业园区,使之成为集收购、销售、仓储、加工、运输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集群。
6、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粮食流通成本。高效的物流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为适应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围绕建设现代化粮食物流业的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加快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商贸流通三大粮食物流平台建设,依托、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资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推动粮食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依托现有大型粮油仓库和铁路线及加工设施,提高现有设施功能,增加完善新的粮食物流设施,重点放在“四散”设施上,增加和改造散粮自动接卸、计量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提高集装箱运粮份额。发展粮食流通信息平台,采集分析粮食市场信息,优化粮食储运调度流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为粮食仓储、运输、经营、加工企业以及学校、部队等搞好物流配送,使粮食的产、购、销、加、储、运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条龙服务,降低粮食运营成本。
7、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各级粮食行政部门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七部门出台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和权限。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粮食质检体系,通过对粮食收购经营者检验能力的认定、储备粮和政策性用粮的质量监管以及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安全检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粮食质量监管。
8、开展放心粮油工程,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建立各类粮食经济组织。由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粮食骨干企业为发起人,农科、财政、银行等部门为后盾,建立粮食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广泛吸收粮食经营者和种粮农民人会,会员间互通粮食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防止粮食价格大起大落、谷贱伤农,共同维护粮食价格的稳定和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二是开展“放心粮油”工程。把粮食行业协会办成会员之家、企业之家、百姓之家,充分发挥其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作用。围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城乡及品牌认定活动,增强品牌认知度,加快培植行业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提高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9、立足行业优势,指导农民科学储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储粮大国,有近一半的粮食储存在农民手中。由于农民储存设施简陋,保管技术低下,粮食在储存保管过程中损失十分严重。粮食部门应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讨指导农民科学储粮的新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粮食部门点多面广、仓容充足的优势,抓好“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品种兑换”等业务。二是成立储粮技术服务队伍,定期向农民传授科学保粮技术和储粮知识,提供简便、安全的保粮设备和保粮药剂。三是积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示范活动,泰安市粮食局在去年发展科学储粮示范户115家的基础上,又确定1000家农产进行科学储粮示范,指导农产建设家庭小粮仓,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水平,大力开发无形粮田。
二、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是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泰安市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发展了山东雪菱淀粉有限公司、山东巨龙食品有限公司、宁阳鑫晶阳面粉有限公司等9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2家,县级3家),打造了富世康、鑫晶阳、恒洁等著名晶牌,新上了技术密集型企业——东平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市粮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但从总体上讲,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亮点少、典型少、带动力不强以及知名品牌少、产品科技水平低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制约着粮食企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将农民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加快粮食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的精深加工和转化能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保障措施
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事关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粮食安全的大局,也是粮食企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把发展粮食产业作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摆上重要议程。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产业发展规律,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帮助企业解决在粮食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粮食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细化粮食产业化经营指标,层层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并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另一方面,定期进行调度,全面、准确、及时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督促指导。
(二)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上,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对有一定基础的粮食企业,应不断总结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大力加强产业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档次和水平;对刚刚起步或尚未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粮食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尽快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粮食企业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合作,搞好联合,共同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坚持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保护和调动粮食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适当方式,推广先进单位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在对现有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不惜重金聘用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加强产、学、研联合,切实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营造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用足用好政策,增强发展后劲。为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发展,特别是粮食龙头企业的建设,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粮食部门应针对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实实在在的建议,积极争取优惠政策,为粮食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提供支持。